Image Map
Image Map

學習專區

高教創新》屏東科技大學-打造無污染的「林下養蜂」,市場肯定搶購一空


二○○九年的莫拉克颱風,讓屏東霧臺鄉阿禮部落飽受摧殘,當地西魯凱族族人不得不搬遷至平地永久屋,文化傳承受到威脅。屏東科技大學為了召喚族人回到原鄉,在促進社區的經濟發展、與環境共存的前提下,開始一場全新的計畫。

屏東科技大學以知識專業及永續原則找答案,各項行動收攏在「里山根經濟-林下經濟、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」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下,執行場域也由霧臺鄉的阿禮部落、大武部落、佳暮部落延伸到牡丹鄉。

計畫有三大關鍵字:里山(Satoyama)、根經濟(Deep Economy)和林下經濟(Under-forest Economy)。里山是指村落周邊的山林與傳統農業地景;根經濟與在地經濟同義;至於林下經濟,主要是利用林地內的生態和環境特性,在林蔭下種植耐陰性的森林副產物,建立一種混農林業的經營型態。

「我們的出發點是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;在不損及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考量下,協助部落選定林下養蜂、段木香菇、林下金線連等,一路陪著當地居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。」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說。

同樣是養蜜蜂,在林下養與在平地不盡相同。陳美惠帶著森林系學生在校內苗圃建置森林養蜂場,導入三箱蜂群,歷經半年技術摸索,加上聘請熱心的資深蜂農,以師徒制傳授學生傳統養蜂技能,終於使蜂場經營步上軌道,技術可以複製到部落。

在森林養蜂,不能影響原有生態

林下經濟的最高原則是「不影響原有森林生態,可以永續經營」,不能使用化學藥劑。部落的蜂農該如何解決蜜蜂可能面臨的病蟲害風險?這就必須仰賴屏科大的專業知識及技術。

例如,不能用藥毒死會攻擊蜜蜂的虎頭蜂,以免對森林環境造成過度衝擊,同時也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,於是屏科大團隊嘗試圍網、電網及捕捉方式,「電網效果不錯,不過目前還要解決電池續航力不足的問題。」陳美惠和團隊觀察到,有放置電網防護的蜂箱,虎頭蜂較不會停棲與攻擊,推測是偵查蜂被電暈後,無法在蜂箱標記,因此不會引發後續攻擊行為。

來自山林,訴求食品安全

推廣林下經濟以來,陳美惠覺得最大的挑戰不在技術層面,而是與當地居民溝通永續觀念,「林下養蜂的規模約二十至六十箱,因為如果養蜂數量過多,蜜蜂無法獲得足夠花蜜,同時也會對其他昆蟲的生存產生壓力,這與居民一開始想要有更多的收益想法不一致。」

除了不斷溝通之外,做出成績是最有力的說服。

一○九年六月,霧臺鄉的阿禮、佳暮與吉露三部落推出「霧臺森好蜜」與「霧臺森花粉」產品。由於訴求森林養蜂無汙染更安全,市場搶購一空。此外,林下金線連益生菌、段木香菇料理等產品,也大受市場好評。這些產品及品牌行銷,來自於屏科大的森林、食品科學、農園生產、植物醫學、生物科技、餐飲管理等科系的專業整合。

值得一提的,不僅林下經濟,陳美惠團隊亦協助社區居民「養雞」,透過提供課程和輔導,逐步建立起部落山林養雞的模式,目前在牡丹鄉已有四十個部落族人參與。「雞在草原和森林中奔跑覓食,雞的糞便可以做為堆肥,農作物的疏苗、落果及野草可以餵雞,形成循環經濟。」陳美惠說。

近期,屏科大的影響力從部落走向國際,團隊與日本里山夥伴合作,成立了臺日里山聯盟,並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(IPSI),將案例和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,讓世界看到臺灣對於永續環境的影響力。